- 陸軍部
- (陆军部, 陸軍部)
官署名。 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 设练兵处, 置总理亲王一人, 会办、 襄办、 提调各一人, 分军政、 军令、 军学三司。 三十二年(1906), 改兵部为陆军部, 将练兵处、 太仆寺并入; 初设时并领军谘处、 海军处, 旋即分出。 部以尚书、 侍郎为主官。 部内设承政、 参议二厅, 有左右丞、 参议、 谘议官、 检察官、 正副从事官; 军衡、 军乘、 军计、 军实、 军制、 军需、 军学、 军医、 军法、 军牧十司, 各司人员有职有官, 职指司长、 科长、 科员、 承发官、 译员、 绘图员等, 官指郎中、 员外郎、 主事、 笔贴式、 正副参领、 正副军校等, 以官分任各职。 宣统二年(1910), 改尚书为大臣, 侍郎为副大臣, 省左右丞、 参议、 谘议、 承发等官, 省参议厅, 改承政厅为承政司, 另省军乘、 军计、 军学三司, 变两厅十司为八司, 设军学、 审计二处。 三年, 又省军实司入军制司, 改军牧司、 军学处为暂设, 于是八司再变为六司。 此外, 陆军部又军辖近畿陆军各镇。 辛亥革命后, 民国北洋政府亦设陆军部, 以总长、 次长为主官。 分军衡军务、 军械、 军学、 军需、 军医、 军法、 军马(后改军牧)八司。 1927年, 张作霖组织军政府后, 并陆军、 海军两部为军事部, 并将参谋本部、 航空署划归军事部管辖。
* * *(陸軍部, 陆军部) 官署名。 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), 設練兵處, 置總理親王一人, 會辦、 襄辦、 提調各一人, 分軍政、 軍令、 軍學三司。 三十二年(1906), 改兵部為陸軍部, 將練兵處、 太僕寺併入; 初設時並領軍諮處、 海軍處, 旋即分出。 部以尚書、 侍郎為主官。 部內設承政、 參議二廳, 有左右丞、 參議、 諮議官、 檢察官、 正副從事官; 軍衡、 軍乘、 軍計、 軍實、 軍制、 軍需、 軍學、 軍醫、 軍法、 軍牧十司, 各司人員有職有官, 職指司長、 科長、 科員、 承發官、 譯員、 繪圖員等, 官指郎中、 員外郎、 主事、 筆貼式、 正副參領、 正副軍校等, 以官分任各職。 宣統二年(1910), 改尚書為大臣, 侍郎為副大臣, 省左右丞、 參議、 諮議、 承發等官, 省參議廳, 改承政廳為承政司, 另省軍乘、 軍計、 軍學三司, 變兩廳十司為八司, 設軍學、 審計二處。 三年, 又省軍實司入軍制司, 改軍牧司、 軍學處為暫設, 於是八司再變為六司。 此外, 陸軍部又軍轄近畿陸軍各鎮。 辛亥革命後, 民國北洋政府亦設陸軍部, 以總長、 次長為主官。 分軍衡軍務、 軍械、 軍學、 軍需、 軍醫、 軍法、 軍馬(後改軍牧)八司。 1927年, 張作霖組織軍政府後, 並陸軍、 海軍兩部為軍事部, 並將參謀本部、 航空署劃歸軍事部管轄。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